Blog
-
纸檀风月集,2023
之前陆续在微博上发了点小诗。2023年已过,总要留点纪念,这里干脆封存一下2022-2023年写的十几首古体诗。我希望能把这些淫词艳曲集在一起,变成一个靡靡之音大全。取名《纸檀风月集》,意为“只谈风月,不问世事”。
-
Basic Linux Settings
This is a record of the basis settings after installing Manjaro, a linux distribution. Most of the operations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other distros, with a minore difference in package management (Manjaro uses pacman).
-
A Summary of Robinson's CQ
This notes summarize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Robinson’s constraint qualification (RCQ) in convex optimization. Briefly speaking, RCQ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first order Taylor approximation of the feasible set (reformed as a correspondence). A notable result of RCQ is that it is a necessary and sufficent condition for the Lagrange mltiplier set to be proper.
-
Fixed Point Iteration
This note summarize the Section 5.1-5.2 of Bauschke and Combettes (2011). The key result is the weak convergence of Krasnosel’skii–Mann (KM) Iteration, which is an fixed point algorithm of non-expansive operator mapping from a convex and closed set into itself. This result relies on that (1) weak convergence implies fixed point and (2) Fejér Monotonicity implies weak convergence.
-
Perturbation of Correspondence
Briefly speaking, a set map (correspondence) can be perturbed around metric regular points. Metric regularity is equivalent to openness, while openness has a simple equivalent representation when the correspondence is closed and convex.
-
丝绸之路诗十首
7月13日到19日,参观了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宁、日月山、青海湖、茶卡盐湖、青海雅丹地貌、阳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张掖丹霞地貌、祁连山麓大草原等景致,得诗十首。
-
书评:《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全篇包括题辞、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田制、兵制、财计、胥吏、阉宦等13个章节,系统阐述了黄宗羲作为一个东南儒家学者从明亡的历史中总结的教训。黄宗羲想要站在中国三代以下数千年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政治之失,尤其是以刚刚灭亡的明朝作为失政的典型来加以批判。在政治的各个方面,黄宗羲都认为明朝的失政是历朝历代中最为严重的,可谓失政之集大全者。
-
书评:《知识分子十论》(许纪霖)
《知识分子十论》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的知识分子研究者许纪霖先生的著作,曾获得⾸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津图书奖。我之所以会阅读这本书,主要是这几年所经历的各种社情舆情,特别是疫情期间的各种舆情,让我产生了了解“现代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方式的兴趣。说实话,站在 2020 年读这本写于 2003 年的书(2014年修订),我并没有被其中的观点所冲击,因为它所提出的论点如今已经逐渐成为了常识,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这本书在十几年前所具有的某种前瞻性和积极意义。
-
Optimal Public Debt Level
This blog article tries to build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and study the deviation of this idea-type with classical standard analysis of the optimal public debt policy, which originated from Barro (1974) and has developed into a rich branch in public economics.
-
MariaDB Tutorial Summary from Internet
This is a record of basic operations of MariaDB on Manjaro OS.
-
Normal Variance-Mean Mixture: Estimation
In Belomestny and Panov (2018), an overview of the estimation of distributions directly from the sample is provided, which should be encountered in Machine Learning quite often. The Mellin transform technique is especially inspiring.
-
Normal Variance-Mean Mixture: Introductions
In this note, I will summarize some basic conclusions of normal variance-mean mixture. The configuration of this note would be very doctrine and elusive, however, this is the only way that I find clear. Please check the references below if you want further studies.
-
书评:《贫困与饥荒》(阿马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这本书是印度裔著名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非常有名的一本著作。本文将简述该书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换言之,本文存在严重“剧透”,所以建议不喜欢“剧透”的同志绕道而行。
-
书评:《论世界帝国》(丹丁)
好长时间没有写博客了,今天忙里偷闲,搜到了一本很薄的小册子,一看作者竟然是但丁,就忍不住往下读。但是读完之后有些许失望,和预料的差不多,三句话不离上帝,五句话中必有亚里士多德。结合但丁身处的年代背景,不难看出这本小册子具有的意义,但是我不建议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再浪费一个下午的时间来读它——化用但丁自己的一句话吧,经典文献有很多坑,因此我把它发掘出来,好使我的错误能有益于世,并由于这篇文章在踩坑方面建立头功而让我浪费的时光变得有点意义。
-
读书笔记:《极权主义的起源》(第一章)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种认识,即犹太人政治地位的丧失与民族国家的衰落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犹太人问题从一个民族宗教问题,变成了一个充斥着现代性的真正的“社会问题”。阿伦特指出,“伪说为人们相信,这个事实比它们是伪说的情形更重要。”即重要的不是人们对犹太人的种种污蔑,而是这种污蔑居然在整个社会得以广泛流传,深入人心。
-
散文文体中的自由与极权
论文写多了,散文就不会写了。论文的结构是清晰的,开篇怎么写,中途如何论证,结尾怎么总结,都有一定之规可循;散文则不一样,它没有结构上的限制,你可以从心所欲任意安排篇章结构,或者汪洋恣肆铺陈达序,或者小桥流水娓娓道来——但散文要求形散神聚,要求主题思想贯穿始终,主题思想在行文间若隐若现,就如同瀑布之上的一道彩虹。如果我说,形式上“自由”的散文,在思想上是“极权”的,那恐怕列位看官定要将这篇文章打入博人眼球的玩笑之作了;然而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尴尬背后,我想讨论一些严肃的东西。
-
有关死亡的哲学
首先,这篇文章绝无创新之处,仅仅是在重复前人的观点。本文主要讨论三件事,一是线性时间的死亡观,二是自然循环的死亡观,三是死亡之后的状态。
-
书评:《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劳伦斯·斯通)——第一次家庭转型史
《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一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英格兰史学家劳伦斯·斯通,这本书重现了17-18世纪广泛发生在英格兰中上层阶级的家庭结构变化:核心家庭的产生与情感个人主义兴起——此即所谓西方近代社会的“第一次家庭转型”。
-
赵晓力《祥林嫂的问题》与儒家伦理本位社会
我们当代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总是持有一种矛盾的情绪——中国的传统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我们,究竟应该继承传统还是将其抛弃?除了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外,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真的束手无策了吗?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应该对传统中国的伦理本位之社会做何价值判断?或者,至少我们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传统?
-
重新审视自由主义的鼓手:弗里德里克·巴师夏
19世纪后半页欧洲的自由主义、乐观主义与进步主义,伴随着社会的普遍繁荣,真的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过去了吗?曼彻斯特自由主义在当今社会真的已经一文不值、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了吗?
-
书评:《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生活史》
《美好生活》一书是瑞典隆德大学民族学教授奥维·洛夫格伦与乔纳森·弗雷克曼的名篇,最早出版于1979年。这本书是史学、社会学与民族学融合的代表作,它还原了从1880年至1910年间瑞典中产阶级文化与生活方式逐渐在全社会流行的历史进程。
-
大学四年我学到了什么
我只想写一篇文章给自己看。毕业在即,我觉得无论如何有必要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做一些思考,写一点东西,以获取某些有关人生的真理性的认识,好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
-
19世纪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两种取向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取向:“科学”取向和“综合”取向。本文将梳理这两种方法论取向的演化历史。古典早期的亚当·斯密、李嘉图同时具备这两种方法论取向的特点,之后方法论的差异在不同的经济思想家之间逐渐清晰化:科学方法论的代表包括萨伊、西尼尔、约翰·穆勒、瓦尔拉斯等,逐渐发展成经济学的主流;综合方法论的代表包括西斯蒙蒂、巴师夏、马克思等,逐渐走向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后继的经济学流派,成为了经济学的异端。
-
书评:《致父亲》(卡夫卡)
《致父亲》这本书是卡夫卡在36岁(1919年)时写给他父亲的一封长篇书信,其意图是要像父亲解释为何自己总是与父亲之间存在隔膜,这封书信充满了对于父亲的抱怨,批判,但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是,卡夫卡至死都没有将信寄出。这是一本家庭关系领域的奇书。如何从家庭关系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理解卡夫卡的行为?这就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
评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先生的《解读中国经济》这篇文章发表于南京大学农业学报(2013.3),是一篇学术报告。由于林先生兼任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所以在南京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中做了这个报告。笔者对于林先生所创立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说并不了解,希望能够利用开博客的方式督促自己进行一些阅读,以加深对于中国经济的理解。但是,读完之后,笔者实在不敢认同林先生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现在距离林先生发表这篇报告已经过去了三四年,不知道林先生是否还认同自己当初的观点?
所以林先生接下来的工作是要分析,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1979年之前中国未能取得高速增长的原因,以及其他转型经济体没有能够取得高速增长的原因。为了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备,林先生势必还需要分析中国为发展而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最后,林先生作出了一个长时段(20年)中国经济表现的预测。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林先生的文章有48篇参考文献,其中中文文献有3篇(均为统计数据),足以证明林先生的功力之深厚,阅读之广博,因为当前前沿的经济理论,以及真正对于中国经济有理性客观研究的文章,几乎都是以英文形式发表的。
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一下林先生的主要观点,并做一些粗略的讨论:
首先,一个后发国家的增长“潜力”取决于什么?按照林先生(或者说新结构主义)的观点,取决于先进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差距。这一点可以说是林先生一切理论的起点,也是最为重要的论点。更具体而言,一国实现经济增长的真正表现,在于人均意义上的GDP的提升,而“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都是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在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取得的结果”。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是最重要的增长之源——这一点我相信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反对。而技术是具有扩散效应的,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接纳先进国家的技术扩散,是实现赶超的最重要的方式(如果要靠自身积累技术来取得9%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不切实际的)。因而,一个很容易想到的结论就是:后发国家的增长潜力,取决于它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这种观点当然有很多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来支持,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经济增长中的收敛论观点。各国经济是否真的是趋于收敛,这一点本身存在争议,所以,负责任的态度是不应该将它当作绝对正确的结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林先生所论及的增长的“潜力”(或者说增长的“极限水平”),是作为其理论的起点被提出来的。关于这一点,后文再说。我们接着梳理林先生的观点。
接下来,既然增长“潜力”已经是确定的东西了,为什么有很多国家不能实现它的增长潜力呢?因为增长潜力的实现受制于很多条件,并非每一个国家都能够满足这些条件。林先生分析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为何不能实现快速增长。以及同为转型国家的东欧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其他后进国家为何不能实现快速增长。一方面,改革前的中国没有接纳技术转移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国内计划经济对于价格信号的扭曲、资源的错配,最终都体现在对于人们激励的扭曲上,改革开放部分地改变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现实的态度,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利用后发优势发挥了中国在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实现了劳动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并逐渐积累了资本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这里的分析我个人完全赞同。
所以,林先生的理论立足点,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以及技术的扩散效应。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不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采取了多么正确的政策措施,发展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这是从林先生的理论中得到的一个合理推论。另一方面,把技术扩散、比较优势看作是后发国家的发展“潜力”的最主要因素,还将深刻影响人们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形式的判断。林先生正是基于此,基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异,得出中国还将继续保持20年的8%以上的经济增速的结论的。同时,具有迷惑性的一点,也是看起来很合理的一点是,林先生将不能实现这种“潜力”的原因解释为我们已知诟病的一些社会问题——中国发展的代价——如城乡收入差距、腐败、教育投入不足。
那么,我们的增长“潜力”是否真的没有发生变化?
林先生的理论中让人不舒服的一点,就在于他过度强调了增长“潜力”的愿景,而没有讲清楚实现这种增长“潜力”的方法。也许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潜力”无法实现的问题,而是这种“潜力”究竟还存不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是一系列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的后果,简单地归因于技术扩散与比较优势,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不论你读了多少英文文献、或是做了多么“严谨、科学”的数据分析。或许是因为林先生的学者气质,或许是因为笔者自身的生活体验,我对于经济增长的看法与林先生完全不同,我觉得林先生的结论是一种毫无“现实感”的研究结论。开一句玩笑话,有关经济增长的问题,或许我们普通人说不出来完美的理论,但是我们一定可以分辨哪些人说得是对的,哪些人说的不对——或许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人的实践理性,又或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一定会有我们自己的主观感受,自然也就有一定的判断力。
我完全不接受依靠中美之间的人均GDP差异来判断中国未来20年经济增速的做法,也希望政府不要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就我自己思考而言,经济发展绝非一句假大空的技术扩散、比较优势就能拼凑出来,而是要由无数发展的“细节”堆积起来,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一系列社会环境、制度、资源、技术的改进,这些才决定一国增长的“潜力”,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人的发展——一个国家人的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水平。
“教士和僧侣多,使得法国国王的人民减少;海员和水手多,使得英国国王的臣民增多。”——威廉佩蒂(《政治算数》)
References:
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10.
-
读书笔记《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阿多诺)
在阅读了《启蒙辩证法》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批判一切的错觉,然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精神与集权主义之间的隐秘关联作了合理的剖析,并且将启蒙与神话联系起来考察。他们的工作发现了启蒙与神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启蒙驱逐神话,神话实现启蒙,启蒙坠为神话。启蒙宣扬理性,但是在自我持存的原则之下,启蒙又罢黜了理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控制机制的大众文化,在强化了启蒙的同时,沦为了彻头彻尾的欺骗。此外,书中还讨论了反犹主义等其他问题。限于篇幅原因,本文只对比较难懂的《启蒙的概念》一文的基本逻辑作梳理——这实在是一件相当庞杂的任务。